English

王通讯:纵论21世纪人才

2000-11-29 来源:生活时报 吴坚 我有话说

即将到来的21世纪在人才的成长、需求和使用上有什么新的特点?这是许多中国未来发展研究人士所关注的焦点。笔者采访了著名人才学家、中国人事与人才科学研究所所长王通讯研究员,他对此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见解。

人才的机遇将上百倍放大

王通讯所长对21世纪充满了信心:“21世纪将是人才大显身手的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人才时代。”他认为,农业社会的时代标志是大铁犁,工业社会的时代标志是蒸汽动力,而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社会的时代标志是计算机及其网络。大铁犁、蒸汽动力及其它类型动力是人之体力的延伸;而计算机及其网络则是人之脑力的延伸。这一巨大转折,使得社会职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发生很大的变化。

王通讯认为,人才流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现代科技使得时空被高度压缩,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便利条件。互联网的出现更是使人才的智力、收益和机会成十上百倍地放大,人才市场开始从有形向无形转化,网络市场的最大好处是方便、快捷、不受地域限制。王通讯感叹:“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人才发展提供了‘天高任鸟飞’的机遇,今天的人才真是适逢其时啊!”

什么人才最走俏

机遇与挑战并存。王通讯说:“知识经济是对人才素质要求普遍上升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挑战将是最严峻的挑战。”王通讯认为,以下几种人才将走俏。

一是创造型人才。指富有创造精神,能够在科研、经营、文学、艺术等领域不断创新的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能够参与竞争,还能超越竞争,不断形成“人无我有”的优势。

二是复合型人才。也叫多功能人才、T型人才或H型人才,是指具有多方面专长的人才。我国“入世”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更多。

三是协作型人才。指善与人协作共事的人才。事业是众人之事,协作是成就事业的一个基本素养。随着现代生活个人独立性的加强,协作将显得更为重要。

四是信息敏感型人才。指对外界信息十分敏感的人才。在信息社会,信息就是金钱,信息就是生产力。

信息化、网络化的21世纪将是一个一日千里、千变万化的时代,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王通讯主张应改变过去“业余学习”的观念,树立“在岗学习”、“终身培训”的观念。王通讯在他领导的中国人事与人才科学研究所也是这样要求员工的,研究所每周四下午都请专家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学习成为所里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不养人而用人,才是用人的上策”

王通讯认为,21世纪的人才使用将突破旧有的模式,呈现以下一些新特点:

用人不养人。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使得人才日益冲破单位和部门所有而成为社会化人才,他们在为本单位、本地工作的同时,也可以多种方式为其它单位、其它地方服务。这不仅可以更充分地发挥人才的才干,也使单位可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大人才使用效益,于是一种新的用人方式———“用人不养人”应运而生。王通讯说,上海已把“上海人才”重新定义为“能为上海服务的人才”,提出了“人才柔性流动”的全新模式。一些西部地区也提出对人才“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王通讯认为,“不是我的人才,同样可以为我所用。不养人而用人,才是用人的上策。”

用人先育人。人才竞争的激烈,使企业不仅追求“用人不养人”的低成本人才投资,也开始注重“用人先育人”的超前人才投资,以在人才争夺中占得先机。如前不久英特尔宣布实施“未来教育计划”,会同微软等公司,将在今后3年内投资5亿美元以在全球20个国家中培训教师和学生。摩托罗拉今年将在我国设立“希望之星奖学金”,开始由以前对贫困学生的普遍救助转变为对人才幼苗的争夺。王通讯认为:“对人才幼苗的争夺是对未来预期价值投资,是一种风险投资,不仅需要企业有实力,还需要企业有战略眼光。”

人才争夺空间。人才竞争的激烈不仅表现为人才争夺时间的提前,更表现为人才争夺空间的扩大。王通讯说:“现在人才竞争的空间正在扩大,更趋于无形化:可以在学校,可以在家庭,甚至在网上。随时可能有猎头公司找到你:你对现在的工作满意吗?人才竞争的空间位移还表现为人才竞争的距离拉近。跨国公司实行人才本土化战略使国际人才竞争对手从远隔千里变成近在咫尺。面对跨国公司咄咄逼人的态势,国内企业该怎么办?王通讯认为只有从两方面努力:一方面是增强实力;一方面是更新观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